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菊花时节话重阳

发布时间:2015-6-9 10:09:3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在外奔波的日子里,每逢重阳节我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重阳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我的生日呢,而我又特别喜欢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看来菊花时节似乎是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最后的一站,因此,哪有不爱之理。
    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爱恋菊花并写下了大量的咏菊佳句。早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就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的感叹。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脍炙人口。之后,菊花得到的青睐接踵而至。孟浩然依恋的低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黄庭坚则豪情纵歌“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陆游也不示弱,奉上了一片童趣“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而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及苏轼的“菊残犹有傲霜枝”则更是菊人相知,道出了菊花更美的内涵。
    只可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菊花犹在,而古代对菊情有独钟的文人雅士却已无处寻踪,留给后人的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遗憾。不过,他们创造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却伴随着炎黄子孙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重阳节。
    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说法不一。但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述,重阳节倒是起源于我们美丽的家乡-----被誉为“天中”的驻马店市。东汉时期,汝南人桓景(今上蔡人,古代汝南包括上蔡),因父母遭受汝河瘟魔之害而亡,一心想寻求降伏瘟魔之法造福乡里。在先师费长房指点下,桓景于九月九日携家乡人登到高处,且人人饮菊花酒,佩茱萸囊。不仅如此,桓景还用先师赐予的斩妖剑将瘟魔杀死。从此,人畜平安,再没遭瘟魔侵袭。“桓景之举”很快被传开并被人们效仿,时间久了便形成了习俗并演变成节日,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重阳节。
    那么,为何称之为“重阳”呢?因为“九”在《易经》中被定为“阳”,九月九日为二“九”相逢,故为“重阳”。
    从东汉到现代,以“趋吉辟邪”为主题的重阳节,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仅范围越传越广,而且其主题也不断发展演变。到了1989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定为“老人节”,从此有了新的纪念意义。
    多少年来,就重阳节发源地的归属问题,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真可谓“百家争鸣”。但是,随着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在我市上蔡县举行了“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及2005年12月1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上蔡县“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称号后,这一争鸣终于尘埃落定。从此,我们的家乡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自然也就榜上有名了。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佳节里,我们这些生活在“重阳之乡”的幸运者何不再来个“把酒话桑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