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化渊源

鲜为人知的上蔡地下粮仓

发布时间:2015-4-23 9:57:19

 

 


仓顶。



仓壁。


▲地下粮仓进口。

 



▲院中有排水沟。

 



▲地下粮仓西门。



▲院中新建的水上乐园。


      初春的阳光懒洋洋地照耀着上蔡大地。记者采访的目的地本来是蟾虎寺,但经过蔡叔度陵园驱车往西北去时,位于上蔡县城西北隅岗岭处的地下粮仓映入眼帘。地下粮仓静静地“躺”在那里40多年,经历风霜雨雪保存基本完好。它为什么选择建在这里?在当时起到哪些重要作用呢?
                     
          建造地下粮仓的历史背景
    谈起上蔡县建造这座地下粮仓的历史背景,随行的上蔡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柳书波颇有兴致。他告诉记者:“上蔡县地下粮仓是在毛泽东主席1966年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和1972年号召‘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形势下建造的。”
    据柳书波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形势紧张,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蠢蠢欲动,妄图颠覆中共来之不易的政权。由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毛泽东强调要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
    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写信给国家主席刘少奇,首次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并对这个口号作了详细解释。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从1972年开始,国家决定每年用6亿元来搞人防工程建设,其中,4亿元从国家财政经费中支出,另外2亿元分别由地方自筹和集体企业自筹,为“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打仗。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上蔡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了这座地下粮仓。
                        
          地下粮仓是如何建造的
    上蔡县粮食局原副局长史宝珠同时也是一位在当地非常知名的文化学者,他对地下粮仓的建造历史颇有研究。
    据史宝珠介绍,当时建造地下粮仓主要有两种考虑:一是选择丘陵地带,地理位置隐蔽;二是利于出入,交通方便,在西(平)上(蔡)公路北侧建3米宽的路直通地下粮仓。
    地下粮仓始建于1972年,位于县城西的蟾虎寺东侧,占地25亩,地下16座大粮仓,仓容量达1200万公斤,距县城公路较近,交通方便。这座粮仓是古老的地窑储粮仓同现代化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地下储粮技术的新发展和粮仓建筑的重大革新。
    此仓采用砖石结构,系埋设形地下仓,内呈喇叭状。仓身构造是将土铲平,石子滤水层,一毡二油防潮层,再用沥青粘于砖贴面,仓顶变截面球壳环形基础,中央有一卸粮口兼做通风口。
    这种仓占地少,用料省,造价低。在储粮方面,密闭性良好,受外界温度影响小,仓温年度变化小,夏季温度比房式仓低,适合粮食的低温储藏和干燥密闭储藏,又利于保持粮食品质鲜度,延缓粮食陈化时间,利于备战,适于增加存粮品种,对面粉、大米储藏安全过夏,小麦长期保管大有益处。
    地下粮仓1975年8月遭特大洪患,粮仓进水,因此重新进行了整修,面貌一新,纳入正规储粮仓。
                                    地下粮仓的“未来”
    1983年秋,上蔡县阴雨连绵,地下水上升,地下粮仓地面大都鼓起,如锅底朝上状,故上蔡县粮食部门又将此仓底部垫高重新加固,存粮正常,仍列入上蔡县重点储存粮库之一。地下粮仓储备的粮食从1983年以来分批调出。地下粮仓于1996年报废,不再使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同行的上蔡县文广新局文化学者陈群红告诉记者:“地下粮仓2010年已经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珍惜粮食博物馆’也正在建设之中。2014年10月,这里被驻马店市旅游局命名为‘驻马店市乡村旅游示范点’。不久的将来,这里和蔡叔度陵园、蟾虎寺及上蔡汽车公园连成一片,将成为上蔡县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地下粮仓负责人曹春叶告诉记者:“地下粮仓原为上蔡县粮食局粮贸公司二库,当年曾经有近百人在这里工作,为保证干部职工和城市居民正常的粮食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起地下粮仓筹划中的“未来”, 曹春叶信心满满:“我们承包地下粮仓后,这里改成了‘驻马店市九龙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维护好地下粮仓的同时,我们也承包了周围的几十亩地,专门开发牡丹、菊花、白芍等观赏花卉,数年后,将有数量可观的药材、饮品运往全国各地。”
    对于地下粮仓的开发与维护,曹春叶也有自己的打算:“作为市民休闲旅游郊区游的好去处,这里已经建有九龙汇水上乐园。根据地下粮仓冬暖夏凉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对地下粮仓进行重新整修,重新布局,开发集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及旅游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目的地。”

 

转载:《驻马店日报》